戴铸明

《中国宝玉石》杂志社编委

《中国翡翠》杂志社专家委副主任任

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科技顾问、专家委员会秘书长、监事长

云南省珠宝玉石文化高级顾问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

云南省轻纺工业行业协会玉雕专业职称评定负责人

书画及木雕等艺术专业高评委

基本信息

中文名
戴铸明
性别
出生日期
1957年

艺术简历

戴铸明,男,65岁。曲靖一中、东北林业大学毕业(77级)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珠宝学院等院校进修合格。
知名专家、玉文化学者,正高级工程师、教授、诗人,《中国宝玉石》杂志社编委、《中国翡翠》杂志社专家委副主任,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科技顾问、专家委员会秘书长、监事长,云南省珠宝玉石文化高级顾问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,云南省轻纺工业行业协会玉雕专业职称评定负责人、书画及木雕等艺术专业高评委,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委员会主任……。
退休后,参加云南九三书画院、云南长城书画院,担任云南春城书画院顾问;获国家一级书法师等资格,兼任东北林大云南校友会书画社负责人、昆明点石成金培训学校书法教师、顾问及书画竞赛评委、......
     
受家庭影响,对中国文化具有持久兴趣并多有造诣。在书法方面,受父母指教,自幼临习颜真卿《勤礼碑》、《多宝塔碑》、柳公权《玄秘塔碑》及欧阳询《九成宫醴泉铭》等,打下扎实功底,在小学、初中时期受到书法、语文等老师的厚爱;高中时期,进入云南曲靖一中读书,深受《爨宝子碑》、《爨龙颜碑》等碑文的书法艺术熏陶;当知青、工人时,曾为农民讲习文化、书写对联,为单位书写标语、通知等,书法已有名气。此后虽然为理工男,但业余仍坚持遍览历代碑帖,博采众长,锲而不舍,形成了自己稳健开阔,遒劲有力,飘逸流畅的书法风格。
大学期间曾获东北林大书画比赛一等奖,大学毕业后在昆明工作,书法受到著名书法家杨向阳、张诚等先生的赏识和鼓励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获昆明北郊企业书画展书法第一名 ,云南省林业厅书画展二等奖、一等奖,“屈原杯”全国书画大赛优胜奖,全国职工普法书画展优秀奖,“首届纺织之光·全国纺织行业书画展”入围奖…;2020年参加九三中央举办的书画展受到表彰,2021、2022年作品入选云南省政协书画展等多个会展...;曾在云南大学、昆明师范学校、曲靖市第一小学等院校讲授书法。书法作品被清华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、东北林业大学、澳门城市大学、曲靖第一中学、云南长城书画院、云南春城书画院及浙江、广东、河南、河北、陕西、贵州、福建、昆明、腾冲、瑞丽、版纳、楚雄、玉溪、香格里拉等地院校、企业集团和书法爱好者广为收藏。   
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


个人作品


 
















一、云岭金秋(藏头诗)
(戴铸明,2014年9月)
 
赤染枫林红似火,
橙桔如蜜满山岗;
黄蕴金沙水东去,
绿透长江第一湾;
青松挺拔珠江源.
蓝天高阔点苍山;
紫晖凝瑞千峰秀,
美哉家乡彩云南!
 
        
二、羊年喜春城飞雪
(戴铸明,2015年12月16日)
昆明冬天很短,难得连续三年同一天下雪。人们仰望飘飘雪花,举杯相庆,喜悦之情,难以尽言。小诗聊表欣喜心情之一、二。
 
人言昆明春常驻,
难得冬君临故土。
红花映雪多娇艳,
青山银妆更英武。
海鸥声声迎远客,
瑞雪飘飘入屠苏。
春城欢喜漫天雪,
装点玉树千万株。
 
 
三、七律  和友人  咏大理
(戴铸明,1991年5月于大理)
 
名城古邦宏图展,
苍山嵯峨入云天。
旧貌新颜昭日月,
楼高塔立壮河山。
文化灿烂扬中外,
人民勤劳赛富康。
胜地欣逢游兴足,
远望更觉海天宽。

谈《爨宝子碑》及其书法风格
戴 铸 明
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,在世界文明史中堪称独树一帜。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是中国的国粹,是中国特有的艺术。中国书法以汉字为依托,以思想文化为内韵,以点划线条为外在艺术表现形式,以传承和创新为生生不息之动力。
中国文字的形体表现虽然风格各异,但数千年来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。从字体的形状来看,可以说就是方块字:长方、扁方、正方和近似于方,我国的书法史料浩如烟海,书体多种多样,有大篆(秦代以前六国的文字,包括甲骨文,金文、籀文,石鼓文等)、小篆、隶书、草书、行书、楷书等,这些书体从创始至今,定型的、得到书法界和书家认可的共有篆、隶、行、草、楷五种字体,字体间先后有影响,有传承、有发展和变化。
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,纵观中国书法产生、进化、发展的历史,可以发现楷书萌发于汉末,演变、发展于魏、晋、六朝,成熟于唐代并于唐代臻于完善,达到了十分辉煌的境界。在两晋时期,出现了两件旷世珍宝:一件是名扬海内的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,另一件是当时沉寂,后来发现于南中曲靖的《爨宝子碑》。《兰亭序》因唐太宗李世民的酷爱而作为殉葬品,原件已不在人世;而《爨宝子碑》虽历经坎坷,但一经高人发现后便受到保护,如今屹立于云南曲靖一中校园里的爨文化博物馆内,这实在是中国书法界的幸事,中国文化史上的幸事。
自诸葛亮南征(公元225年8月)会师曲靖后,到唐天宝年间的500余年内,曲靖(当时称“建宁”)是“南中”(今云南全省,贵州西部,四川南部)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,爨氏是南中势力最强大的家族,在历史上统治了南中400多年。当年爨宝子任建宁太守时,正是爨氏统治南中的时期。爨宝子,建宁同乐人(今陆良),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五年(公元380年),卒于东晋大享二年(公元403年)仅活了23年,他19岁时便“弱冠称仁”,就任建宁太守,同时世袭“振威将军“之职。爨宝子在位的四年中,实施了一系列顺应历史潮流,有利于生产发展,稳定民生的政策,至使社会较为安定,人民安居乐业,多民族平等相待,团结和睦。他的早逝,使其僚属、家族乃至百姓十分沉痛,因此为他撰文、刻石、立碑——这便是爨宝子碑。但爨宝子碑是在他去世二年后,即东晋义熙元年(公元405年)所立,距今已有1617年的历史。
爨宝子碑全称“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宗爨府君之墓”,碑的材料为沙石,碑首为半椭圆形,碑体呈长方形,高1.83米,宽0.68米,厚0.21米,碑额题衔5行,每行3字,碑文13行,每行7——30字,碑下端列职官题名13行,每行4字,全碑共400字,碑的左下方刻有清咸丰二年(1852年)七月,由曲靖知府邓尔恒所提的跋,记录了碑的出土及移置经过。
爨宝子碑又称“小爨”,原因是它的体积小于曲靖陆良薜官堡斗阁寺大殿内的“爨龙颜碑”,字数也少于爨龙颜碑。故爨龙颜碑称为大爨,爨宝子碑称为小爨,二碑在书法史上并称“二爨”。从碑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:因爨宝子早逝,碑文中所记事实、政绩不多,文章多谀墓之辞,但仍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的部分社会政治情况和文体风格,为我们研究爨文化以至南中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。
爨宝子碑出土于1778年,然而长期并不为人所知,更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和重视,直到1852年(咸丰2年)才真正被人发现,此碑的发现、保管、转移直至送入曲靖一中爨碑亭中存放,更有着偶然性和坎坷曲折的历史。
1937年,当时的中国政府在曲靖一中内建造“爨碑亭”,将爨宝子碑和《大理国三十七部会盟碑》陈列于碑亭内,爨宝子碑才算是有了一个完好的归宿。清末经济特科状元,云南省石屏人士袁嘉谷先生郑重为之撰写楹联:
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,
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国家十分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,1961年3月,国务院正式批准历尽沧桑的爨宝子碑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,拔专款重新修建“爨碑亭”,加宽加固了碑座,并划定了2亩地作为保护范围,该保护范围定名为“爨园”;改革开放后,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、稳健发展,文化行业也得到了应有的繁荣,曲靖地方政府极为珍视此碑的价值,在曲靖一中多次充实提高了“爨园”的内容;2013年,曲靖市政府决定对“爨园”作进一步提升,建立“爨文化博物馆”;2014年,“爨文化博物馆”建成,由曲靖一中进行管理使用;2015年,“爨文化博物馆”实现对社会免费开放。“爨文化博物馆”集展览陈列、学术研究、对外交流及社科普及为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。新建的“爨文化博物馆”庄重典雅,文华涌动,鸟语花香,桃李芬芳。爨园、爨碑亭、爨碑三位一体,珠联璧合,更显出爨宝子碑书法艺术及爨文化的珍贵及独具特色,在爨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增添了一份迷人的异彩和魅力。
笔者自幼深爱书法艺术,并有幸在曲靖一中渡过了高中的学习生涯。在此期间,常在课余倘佯于爨碑亭外,透过门缝和窗户欣赏、观摩和体会爨宝子碑的神韵,感受由碑亭散发出来的历史文化韵味。小爨笔法独特,有专家认为是用隶法写楷,但仔细观摩体验,则不尽然:例如三点水中的上提、三角形点,是典型的魏碑楷体笔法;横、竖很少有隶楷韵味,更多的横、竖多为方笔起势、方笔收势,与隶书的藏锋起笔、“蚕头雁尾”等书写方式大不相同;竖的收势顿笔明显,很有份量;撇、捺、钩则隶意浓重;横折则有楷或隶意。字形以扁方为多,正方,长方兼有,总体结构外方内圆。更确切的说,小爨是隶楷书体。小爨寓巧于拙,字体参差,姿态生动,神采焕然,历览海内历朝历代碑文,尚无第二块碑有此书法水平和特色。
爨宝子碑被发现后,引起了书法界、政界、历史界、文化艺术界及广大书法爱好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。历史上康有为对“二爨”十分推崇,感慨而言:“南碑今所见者,二爨出于滇蛮,然其高美,已冠古今”,并称赞小爨:“宝子端朴若古佛之容,厚重古拙,体势飞扬,用笔如长枪大戟,直来直往,沉着痛快”,并评价:“当为正书古石第一本”。对于在云南曲靖出土的“二爨”,梁启超惊叹:“天津桥上闻杜鹃,岂地气宝钟于南徼耶!”爱国民主人士,黄埔军校副校长、民革中央主要领导人李济深先生,对爨宝子碑偏爱到痴迷的程度,一生专攻小爨,并用心收藏各种《爨宝子碑》的拓本,视为珍宝。朱德年轻时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老师、全国政协委员、腾冲人士李根源先生,一生爱好书法艺术,对爨宝子碑也赞美有加:“下笔刚键如铁,姿媚如神女”。郭沫若则根据《爨宝子碑》和1965年出土的东晋《王兴之夫妇墓志》,认为东晋时代的书法总体处于隶楷阶段。日本有专门研究“二爨”的书道会,专门从事对爨书的临摹、书写、展出和研究活动。
《爨宝子碑》为什么能流传今世,乃至流芳后世?我想这是由爨宝子碑独有的书流风格、魅力所决定的:小爨熔沉雄与灵秀,刚劲与柔美,庄重与生动为一炉,古朴率真,亦拙亦巧,不拘一格;其中方与圆,静与动,平凡与奇崛,内敛与张扬,墨守与变化,构成了完美的统一。书中的哲学、美学意韵,实在是值得我们品味。《爨宝子碑》上“承两汉隶分之递变,下开隋唐正书之先河”,承上启下,端庄肃穆,参差劲峭,刚柔相济,方圆兼施,奇姿百出,拙中寓巧,古朴雄浑,这,就是爨宝子碑的风格。更难得的是,这一切又都是书者心态,功力,学养的自然流露,而非刻意矫揉做作。如果说,唐代楷书是书法中“正”的典范,那么爨书中的小爨则是书法中“奇”的代表。
 
戴 铸 明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07年7月30日 撰 文

参考资料